中美教育哪个更成功

时间:2023-11-26 12:41:12 阅读 我要投稿

  中美教育哪个更成功?有人说美国教育更成功,因为它培养了无数诺贝尔奖得主,它有世界上最成功的大学、科研以及企业家队伍。其实这些并不能掩盖北美教育的不足之处。

中美教育哪个更成功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家庭开始考虑送孩子出国接受教育。对比中西方教育的差异,寻找更好的教育模式,成为大家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我看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教育模式,其成功之处在于:

  第一,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动用全社会力量为孩子的成长创造科学的环境。美国教育不是一成不变的模式,正如我们前面所述,每一个阶段,当一届政府发现教育中的问题之后,就会组织儿童心理以及相关行业的专业学者对这类问题进行研究分析,通过数据说话,提出改进方案。比如品格教育的六大支柱、阅读战争中Phonics替代全语言政策等等,都无一不是这样的情况。除了幼儿园、学校,活跃着非常多的儿童教育类的民间组织,包括各种基金组织。这些组织和学校一起,形成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第二,教育考评选拔机制注重实用性,培养孩子为他人、为社会服务的价值观和基本技能。高考指挥棒中对已有知识的考核只占一定比例,重视潜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尤其重视社会适应能力。越是精英,社会性要求越高。名校出来的学生应付工作挑战会觉得很轻松。同时名校出来的学生因为之前曾经有过非常多的社会经历,服务社会的意识和能力都相对较强。

  第三,学习方式更科学更有乐趣,厌学情形极少出现。即使是“天才计划”或者是以培养精英为目的的私校,在学习过程中,对孩子兴趣的保护都做得非常好。寓教于乐,按照科学规律进行教学,动用非常立体的教学手段,让孩子不知不觉地完成学习任务。包括阅读训练,都是从孩子的兴趣出发研究教学方法、提供阅读素材,孩子们欢天喜地地完成阅读作业,厌学情况很少见。即使是作业、写单词,也都是每次用不同的方式,让孩子感到新鲜有趣。

  第四,越小的孩子越给留出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保护孩子的创造力。以前不明白为什么美国就能出顶尖的科学家、企业家,就有那么好的大学。现在体会到,创造力需要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要想有独立思考能力,就不能把孩子的时间都用别人的观点填满。要教会孩子分析别人的观点,也要允许孩子有发呆的时间。要让孩子有机会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并且尊重孩子跟随自己的兴趣去选择。看北美孩子的作业,基本都是开放性的,很少有把固定的字词抄多少遍这样的情形。所谓的知识可以装满,而智慧需要空才能获得也恰恰是这样的道理。

  第五,通过阅读,把家庭教育纳入到全社会的教育体系中来。培养了终身学习者,提高了整个国家的国民素质。提出0岁阅读理论,投入巨资加强社区图书馆建设,培训志愿者辅导家长,让孩子在学龄前就形成阅读习惯。上学后,更进一步强调阅读,培养终身学习者。在阅读中,注重兴趣,更注重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阅读与学科学习密切结合。阅读习惯成为孩子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习惯。

  第六,帮助每个阶层的人找到归属感,奠定整个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在国外这些年感触最深的,是整个社会的和谐感觉,尤其是整个社会对于孩子的重视和爱护。每一个家庭尤其是爸爸在孩子成长过程中都投入了非常多的精力。个人的价值从对家庭的贡献到对社区的贡献,非常多的小事和细节体现出服务他人的精神力量。有钱的人开豪车住豪宅但是并没有高人一等,每个人都心安理得地享受着属于自己的幸福。人们不会为了挣很多钱而放弃与家人团聚的时光。孩子从小享受着社区的服务,长大后再服务于社区,在脚踏实地中体会着被人需要的幸福。

  尽管北美教育中有诸多成功之处可供我们借鉴和学习,但是,它的不成功之处也很明显。其中很重要的几方面:

  1.学校教育中精英教育很成功,但是精英以外的阶层发展动力不足,社会效率不高。社会阶层分化,有些族裔,尤其是收入水平较低的地区,对孩子的教育不关心,注重玩乐和享受。孩子们到了中学以后,想当精英的阶层学习生活非常紧张。不想上大学的孩子则普遍缺乏学习动力,过分看重自由,没有精神追求,所以吸毒、乱性等问题时有发生。这些人走上社会以后,往往成为社会的负担。而作为社会普通人的大众,因为高收入伴随着高税收,而且很多人过分看重家庭生活,所以对工作时有应付,很多部门工作效率不高,社会发展的动力不足。

  2.过于重视阅读,而理工科的基本素质培养重视不足。北美教育中数学的基本功训练很少,所以很多孩子害怕数学。尤其是不准备考大学的孩子,学校教育尤其是中学教育中缺乏基本的理科思维和技能培养,生活中的基本计算能力都比较差。在高考的志愿选择上,很多人不愿意选择理工科专业。结果,整个社会工程师类人员缺乏,技工数量不足,合格劳动者中缺乏了重要的组成部分。正因为如此,此类工作的承担者绝大部分需要靠移民来解决。

  3.公立基础教育中学习方面的激励机制不足,有些孩子中学后有学习困难。普通的公立小学因为没有考试排名的压力,尤其是学习好的学生也没有什么奖励,所以很多孩子心目中没有追求卓越的心态。这一点在加拿大尤其明显。所以很多公立学校的孩子中学以后如果选择私立高中,会觉得学习压力很大。而一旦上的是普通中学,因为没有目标的引导,随波逐流的可能性更大。

  而对比中国的教育,整个社会对孩子的未来非常关注,教育资源对优等生也更加倾斜。这种环境下,一些天赋好的孩子的潜能会得到更大限度的发挥。这些孩子,在国外可能反倒不如在中国出成绩。同时因为中国基础教育中偏重理科教育,所以国内的理科生到了国外尽管出大成果不易,但是成为中产阶级不是难事。而对比于一般的美国人,华裔中产阶级已经有比较好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在对下一代的教育上都有能力提供更好的机会。从这一点上来讲,中国教育并非一无是处。除此之外,中国教育中尽管限制了自由,但是孩子们因为自由过头而出现的诸多令家长头痛的劣行也要少很多,孩子们因此所付出的代价也小很多。这些对于每一个家庭都是很现实的问题。

  当然,中国教育仍然有很多问题。我认为目前中国教育最大的问题不是有没有诺贝尔奖的问题,而是教育是否偏离了教育的本质。当教育只有一个模式,人们便没有了发展个人兴趣的空间,创造力和幸福感就这样被磨灭了。

  以奥数为例,目前北京小升初的选拔中,如果孩子数学不是特长,其他方面有再好的天赋也难有机会。推优是个途径,但是不确定因素让家长们不敢等待。而体育文艺等特长生往往作为专业培养,不想走专业的孩子因为这些特长能上好中学的概率很低。而那些擅长文学、戏剧、科学创造的孩子,则根本没有被选拔的机会。这是目前教育体系最大的问题。

  从教育者的角度,教育应该培养各个层面的人,让各个层面的人找到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机会。从个人来讲,我们接受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让自己变得更有价值,能够更快乐地生活。

  优秀也好、平庸也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并且因为这个价值而快乐。但是目前的问题是,接受教育的人,不管是好学生还是坏学生,受教育的过程中很多人感觉到不快乐。学生时代孩子们被寄予了太多的希望,被作为精英培养的孩子们到了社会上,无法适应普通人的生活。原本应该有远大抱负并努力实现理想的孩子,毕业之后不是想着怎样去创造价值,却仅仅把买房买车作为最现实并且最难以实现的梦想。整个社会的评价标准扭曲了孩子的追求,挣大钱成了优等生追求的目标。所以很多人找不到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或者不甘于普通人的位置。

  如果一个社会有钱的人没钱的人、有成就的人没成就的人都缺少归属感,那么这个社会就难以和谐。一个人生活的环境不和谐,幸福感自然也很难获得。一个人生活得不幸福,整个社会的幸福指数低,再多的钱再大的成就又有多少价值呢?剖析中国近些年的移民潮,也正是这种心态的集中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