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节日

时间:2023-07-19 18:09:49 阅读 我要投稿

  节春、端午、寒食节、清明节等等。

  中国传统节日1

  中国有哪些传统节日

  一、春节

  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

  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

  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

  春节到了,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万象复苏草木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春节前要备年货、添新衣、贴春联。

  春节是亲人亲人团聚的日子,是个欢乐祥和的节日,除夕守岁,北方地区在除夕有吃饺子的习俗,南方有过年吃年糕的习惯。

  春节中放鞭炮、走亲戚看朋友,一些地方还有祭祖、舞狮子,耍龙灯,演社火,游花市,逛庙会等习俗直要闹到正月十五元宵节过后,春节才算真正结束了。

  二、元宵节

  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也称灯节,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天上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

  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不少地方节庆时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

  这个传承已有两千多年的传统节日,不仅盛行于海峡两岸,就是在海外华人的聚居区也年年欢庆不衰。

  三、清明节

  清明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

  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

  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

  四、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它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

  端午节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端午也称端五,端阳。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等等。

  虽然民称不同,但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还是同多于异的。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有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纪念曹娥说;吴月民族图腾祭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等等。

  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民,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

  其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动渐已消失外,其余至今流传中国各地及邻近诸国。

  有些活动,如赛龙舟等,已得到新的发展,突破了时间、地域界线,成为了国际性的体育赛事。

  五、七夕节

  在我国,农历七月初七的夜晚,天气温暖,草木飘香,这就是人们俗称的七夕节,也有人称之为“乞巧节”或“女儿节”,七夕节相传于牛朗织女的传说,在每年的这个夜晚,是天上织女与牛郎在鹊桥相会。

  凡间的妇女便在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也少不了向她求赐美满姻缘,这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是过去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

  六、中秋节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又叫做“月夕”,“八月节”。

  此夜,人们仰望天空明月,设宴赏月,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又称“团圆节”。我国人民还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即祭拜月神。中秋节的习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image.png  

  七、重阳节

  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因为古老的《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九九重阳。

  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况且秋季也是一年收获的黄金季节,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

  庆祝重阳节的活动多彩浪漫,一般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在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

  全国各机关、团体、街道,往往都在此时组织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的老人们秋游赏景,或临水玩乐,或登山健体,让身心都沐浴在大自然的怀抱里。

  不少家庭的晚辈也会搀扶着年老的长辈到郊外活动或为老人准备一些可口的饮食。

  八、冬至节

  冬至,是我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一个传统节日,至今仍有不少地方有过冬至节的习俗。

  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过了冬至,白天就会一天天变长。

  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我国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冬至来了,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时间在每年的阳历12月22日或者23日之间。

  现在,一些地方还把冬至作为一个节日来过。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习惯。

  各个地区在冬至这一天还有祭天祭祖的习俗。

  九、腊八节

  腊月最重大的节日,是十二月初八,古代称为“腊日”,俗称“腊八节”。从先秦起,腊八节都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

  据说,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成道之日也在十二月初八,因此腊八也是佛教徒的节日,称为“佛成道节”

  腊八这一天有吃腊八粥、腌腊八蒜的习俗,腊八粥熬好之后,要先敬神祭祖。之后要赠送亲友,最后才是全家人食用。

  腊八这一天,除了祭祖敬神外,还有悼念亡国、寄托哀思的

  十、小年

  腊月二十三,又称“小年”,是民间祭灶的日子。据说,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

  因此送灶时,人们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

  民间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因此祭灶王爷,只限于男子。另外,大年三十的晚上,灶王还要与诸神来人间过年,那天还得有“接灶”、“接神”的仪式。

  等到家家户户烧轿马、洒酒三杯、送走灶神以后,便轮到祭拜祖宗。过了小年,家家户户开始扫尘迎春节了。

  中国传统节日2

  中华传统节日有什么

  1、打春

  每一年的第一个节令就是说“立春”,大家一般叫“打春”。为何那么叫呢?在我国在历史上有那样一种风俗习惯,每一年立春这一天,大家会穿上一些合乎传统节日的服饰,抬着一头拿纸糊成的大耕牛,欢歌笑语的到大街上去游行。游行以后,把纸糊的耕牛抬上县衙的公堂上,由县官新自执鞭打三下,含意是:大地回春,赶快耕地。因而,大家就把立春称为“打春”。

  2、元旦节

  “元旦节”一词最开始出自于南朝梁人萧子云《介雅》诗:“四气新元旦节,万寿初如今”。元是刚开始的含意;旦是意会的字型,上边的“日”字是表达太阳光,下边的“一”是表达地平线。太阳光从地平线上冉冉升起,代表一天的刚开始。元旦节,就是说一年的第一天。

  3、元宵节

  称为“上元节”,即农历正月十五日。是在我国一个关键的传统式的传统节日。在古籍中,这一天称之为“上元”,这一天的夜里称“元夜”、“元夕”或“元宵节”。随后元宵节这一民字,就一直延用到迄今。因为元宵节会有张灯、看灯的民俗风俗习惯,因此民俗又习称之为“灯节”。

image.png  

  4、清明时节

  清明时节是在我国十分传统式的传统节日,都是较为关键的祭奠仪式传统节日。汉人和一些少数民族,大部分都是在清明节去祭扫。一般依照旧的民俗风俗习惯,在祭扫的那时候,大家必须带上一些酒食鲜果、冥币等物件到公墓,将食材放置供祭在家人墓前,再将冥币焚烧,为墓葬培上一些新土,折几枝葱绿的新枝插在坟上,随后叩头施礼拜祭,最终吞掉酒食随后回家了。

  5、端午

  农历五月初五日为“端午”。“端午节”原民“端五”,端是初的含意。“五”与“午”相互之间楷音而通用性。是在我国的'一个历史悠久传统节日。在我国古时候最开始的爱国诗人屈原,遭谗言随后被放逐了以后,亲眼目睹了楚国政冶的慢慢腐败问题,又不可保持自身的杰出政冶理想化,乏力解救危亡的中华民族,因此自投于汩罗江以殉国。

  6、七夕情人节

  阴历七月七日的夜里称“七夕”。在我国民间故事牛郎和织女此夜在天河鹊桥相会,后有女性而于夜向织女星穿针乞巧等风俗习惯。说白了乞巧,即在月光下冲着织女星用彩线穿针,假如可以越过七枚尺寸不一样的一些针孔,即便很“巧”了。农谚上说“七月初七晴皎皎,磨镰割好稻。”这夜是磨长刀提前准备收种水稻田的那时候。

  中国传统节日3

  中国的传统节日有哪些?

  1、春节

  春节历史悠久,俗称新春、新岁、岁旦等,人们常说但是过大年、过年就是这一天。

  现在春节时间狭义农历正月初一,广义农历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在春节期间,全国各地均有举行各种庆贺新春活动,带有浓郁的各地域特色。

  2、元宵节

  元宵节又称灯节、小正月、上元节等,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自古以来元宵节以热烈喜庆的观灯习俗为主。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因此人们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3、龙抬头

  龙抬头又称春耕节、春龙节等,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为每年农历二月二日。“龙”指的是二十八宿中的东方苍龙七宿星象,每岁仲春卯月(斗指正东)之初,“龙角星”就从东方地平线上升起,故称“龙抬头”。

  4、社日节(土地诞)

  社日节又称土地诞,为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二,是古老的中国传统节日,社日分为春社和秋社。

  古时代的社日节期依据干支历法来定,后来因历法变动改用阴历定节期。社日节我国民间习俗都要立社祭祀,祈求或酬报土地神。

  5、上巳节

  上巳节俗称三月三,是汉民族的传统节日,上巳节的历史由来已久,在上古时代上巳已成为大规模的民俗节日。此外这个节日在汉代以前时间是在三月上旬的巳日,后来固定在夏历三月初三。

  6、寒食节

  寒食节又叫“禁烟节”、“冷节”、“百五节”,是旧俗中流行于我国北方的一个节日,时间是在清明节前1-2天,在古代日期并不固定,有说在清明节前一天,也有另一种说法是清明前两天,现在大多和清明节过。

  7、清明节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祭祖节等,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是我国传统的重大春祭节日,其习俗扫墓祭祀、缅怀祖先,是中华民族数千年以来的优良传统。此外,清明节的时间为公历(阳历)4月5日前后。

  8、端午节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重午节、龙舟节等,汉代前为干支历午月午日,汉代后演变为农历五月初五。

  端午节有着丰富多彩的节庆活动,与春节一样,其习俗蕴含着祈福、消灾等文化内涵,寄托了人们一种迎祥纳福、辟邪除灾的美好愿望。

image.png  

  9、七夕节

  七夕节又被人们称为七姐节、乞巧节等,时间为每年农历七月初七。七夕节由星宿崇拜衍化而来,为传统意义上的七姐诞,因为拜祭“七姐”活动在七月七晩上举行,所以起民叫“七夕”。

  10、中元节

  中元节,是道教民称,民间世俗称为七月半、七月十四、祭祖节,佛教称为盂兰盆节,时间为农历七月十五。节日习俗主要有祭祖、放河灯、祀亡魂、焚纸锭、祭祀土地等。

  11、中秋节

  中秋节,又称仲秋节、拜月节、团圆节等,时间为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吃月饼、玩花灯、赏桂花、饮桂花酒等民俗流传至今。

  12、重阳节

  重阳节为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古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秋游赏菊、佩插茱萸、祭神祭祖及饮宴求寿等习俗。传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内涵,于重阳之日享宴高会,感恩敬老。

  13、寒衣节

  寒衣节又称“十月朝”、“鬼头日”等,时间为阴历十月初一。我国北方地区将寒衣节与每年春季的清明节、七月十五的中元节合称为中国的三大“鬼节”。寒衣节流行于我国北方地区,不少北方人会在这一天祭扫,纪念仙逝亲人。

  14、冬至

  冬至既是二十四节气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国民间的.传统祭祖节日,时间为十二月二十二日左右;在中国南方地区,有冬至祭祖、宴饮的习俗;在中国北方地区,每年冬至日有吃饺子的习俗。

  15、腊八节

  腊八节经过历代演变,逐渐成为家喻户晓的民间节日,俗称“腊八”,节期在每年农历十二月初八,主要流行于我国北方,这个节日的习俗主要是“喝腊八粥”。

  16、小年

  因为由于各地风俗“小年”的日子也会有差异同,清朝前期和中期,祭灶一直是腊月二十四,而且至少到乾隆时期,都是腊月二十四祭祀;此外小年期间主要的民俗活动有扫尘、祭灶等。

  17、除夕

  除夕又被人们称为大年三十,在除夕当日,家家户户忙忙碌碌或清扫庭舍,除旧布新,张灯结彩,而且有贴年红、年夜饭、压岁钱、辞岁、守岁等习俗。

【中国传统节日】相关文章:

传统节日及节日风俗07-19

中国的变态武器04-22

英国与中国时差05-18

中国的至圣是谁05-22

中国与英国时差04-04

中国英国时差03-29

传统节日及节日风俗感悟07-19

传统节日及节日风俗作文07-18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07-19

七夕节是中国传统节日吗 七夕节和情人节有啥区别01-13